在很多京城球迷看来,高喊着“不差钱”却总是与“永远争第一”差那么一点的北京国安,随着一笔强力资本的注入也许就真的“不差钱”了。上周,华人文化和中信资本(国安投资方)宣布出资4亿美元入股英超曼城俱乐部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团(简称CFG),标志着中资首次进军英超豪门。与此同时,CFG也借此合作准备投资中国足球市场。有消息称,CFG已计划斥资3亿美元收购国安俱乐部的部分股份。
中资进军英超,是中外体育资本的一次重要合作,也是近一年来中国体育产业市场投资热潮中的又一波激浪。随着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巨大蛋糕,越来越多的投资被聚集到体育产业。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资本力量,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体育产业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找回“失落”的资本
品牌众多的体育装备,种类齐全的体育器材,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从未离人们如此之近。来自中国体育产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3600亿元。然而,无论是体育产业种类分布还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均处于初级阶段。
截至目前,体育用品在中国体育产业中依然是“一家独大”,2014年体育产业总值的76%均来自体育用品制造和消费。同样是在2014年,体育产业占当年GDP的比重还不到0.7%,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3%的平均水平。
看似发展迅猛的中国体育产业大潮中,体育资本一直是薄弱环节。“多年来,中国的体育运动发展迅猛,已跻身体育大国之列,但是在体育市场尤其是体育运动赛事运营等方面,体育产业与资本的对接依然很薄弱。”体育产业投资人申烨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这种薄弱不仅体现在体育创业,对很多投资机构而言,体育产业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很多创投机构很少涉及体育产业。”
依据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认识,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仍是以职业竞技联赛为代表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其对于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场馆业、体育传媒业等相关体育产业具有强劲的拉动效应,对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以及广告传媒业等也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金容积,资本的进入和运营至关重要。
“目前的中国体育产业,从体育与资本融合的角度来讲,产业和资本的对接非常薄弱。除资本市场以外,体育产业和创投资本、股权资本、银行信用信贷对接等也亟待重视和加强”。申烨认为,“资本对接的缺位,使得体育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规模、营销的收入和利润的体量上,还是体育公司的价值上,都受到了不利影响。”
如何找回“失落”的资本,无疑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的“成功密钥”。
体育产业“掘金”需谨慎
在中资走出国门进军欧洲足坛之前,从赞助商、投资商、材料商到品牌商,各类投资者早已在国内体育产业市场摩拳擦掌,纷纷试水,通过收购俱乐部、兴办赛事、成立产业基金等方式,提前布局这一超过万亿元规模的投资盛宴。
记者从相关投资机构获悉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初至2015年11月,国内体育产业共有超过40笔B轮(投资或融资分为A/B/C等多轮,B轮即第二轮投资)之前的投资。其中,超过千万元人民币量级的共有11笔,其中最高的单笔金额达到12亿元。从投资区域看,资本方投资范围涉及中超联赛、武术搏击、智能骑行、可穿戴设备、户外运动等多个领域。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和广阔前景的导引下,体育产业成为资本新热点顺理成章。据悉,目前已有20个省市制定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26个省市制定了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或将体育产业纳入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1个省市成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协会或产业集团。一场体育产业的“掘金”盛宴似乎已然启幕……
然而,“掘金”体育产业并非易事。如果只是追风逐热的炒作,如果只是借助概念的噱头,如果没有真正好的发展规划、理念和产品做支撑,进入体育产业的各路资本也有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研究员鲍明晓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过去发展体育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今后要逐渐变成政府、社会、市场和公民四轮驱动。要想实现5万亿元的目标,无论是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是消费者自下而上的需求,都需要所有参与者有突破与变革的准备与决心。”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资本的介入需要规范和引导。申烨认为在体育产业与资本的融合过程中,在项目筛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体育产业基金,对整个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国内的体育产业基金还不到10家,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未来社会资本应该多加强体育产业基金的建立,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
本文转载自工人日报,原标题:中国体育产业:资本“新宠”“掘金”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