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冰雪经济新增长点

2025-04-12    来源:企业改革与发展 文/金思宇
1092    0
冰雪经济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资源过度开发、产业要素短缺、季节性瓶颈等现实挑战。

冰雪经济.jpeg


冰雪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冰雪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跃升至89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2025年有望实现1万亿元。这一增长不仅源于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张,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对冰雪产业的系统性支持。然而,冰雪经济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资源过度开发、产业要素短缺、季节性瓶颈等现实挑战。


一、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的内在逻辑


(一)消费升级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  


1.需求侧爆发:从“小众运动”到“全民热潮”


一是中国冰雪消费呈现“三级跳”特征。其中,2015年前属专业竞技导向期,2015—2022年为大众普及期,2022年后进入品质消费期,消费结构发生质变。


二是消费群体多元化。据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数据,冰雪消费“Z世代”(出生于1995—2009年)占比达47%,银发族(55岁以上)占18%,亲子客群占35%。 


三是消费场景分层化。基础体验型(日均消费500元)、技能提升型(装备+培训年均支出1.2万元)、度假享受型(客单价超3000元)三层次并存。


四是消费时空延展化。广州融创雪世界2023年7—8月客流量同比增加120%,反超冬季峰值,印证四季消费趋势。


五是典型案例。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通过“滑雪+温泉疗养”组合产品,2023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客单价提升至1800元,复购率达45%。


2.供给侧提质:“冰雪+”生态圈的形成


一是冰雪+科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引入MR混合现实技术,打造“虚实交融”冰灯展,游客停留时长延长50%。


二是冰雪+文化。河北蔚县将“打树花”非遗技艺与冰雕结合,开发《铁火冰雪》实景演出,单场票房破百万元。


三是冰雪+教育。北京市推行“冰雪运动进校园”计划,建立200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培养持证学生运动员超5万人。


(二)全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1.上游制造:国产装备的逆袭之路


一是技术突破。河北宣工研发的“极寒环境压雪车”打破了德国垄断,将成本降低40%;洛阳中岳造雪机占据全球30%的市场份额。


二是智能升级。探路者推出北斗定位滑雪服,集成SOS救援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25%。


2.中游服务:运营模式迭代升级


一是智慧雪场。万龙度假天堂部署5G+AI管理系统,应急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


二是低碳实践。吉林北大湖引入氢能源摆渡车,年减碳量达2800吨。


3.下游衍生:IP经济的爆发


一是《冰雪奇缘》主题乐园落户沈阳,首年门票收入达8亿元。


二是腾讯《极限滑雪》手游注册用户突破1亿,联动张家口云顶滑雪场实现线上线下闭环。


(三)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突破口  


1.东北振兴:破解“资源诅咒”


一是黑龙江打造“一核三带”冰雪经济走廊,替代传统资源型产业;二是吉林市冰雪产业从业人员达12万人,近三年吸引3.2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2.南方破局:“无雪之地”的创新


一是成都融创雪世界推出“滑雪+火锅”套餐,客单价达1800元,复购率38%。


二是杭州临安大明山滑雪场植入宋韵文化,冬季客房预订率超95%。


二、冰雪经济面临的三大挑战及深层解析


(一)区域发展失衡与生态承载力矛盾


1.北方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风险


案例表现:长白山部分雪场因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5%,土壤侵蚀加剧;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区周边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8米。


数据支撑:北方冰雪景区中,30%存在超环境容量运营问题,生态修复成本占其年营收的15%~20%。 


根源分析: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粗放开发模式,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


2.南方市场碎片化与设施低效


现实困境:南方70%的室内滑雪场因客流量不稳定(日均不足500人次)导致年亏损率超40%,广州某室内雪场的运营成本高达营收的1.8倍。


结构性矛盾:盲目跟风建设造成“小而散”格局,缺乏与本地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如未能联动温泉、民俗等特色资源)。


(二)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


1.高端装备依赖进口与技术短板


核心痛点:压雪车、索道等关键设备进口依赖度达85%,单台进口压雪车价格超500万元,推高雪场建设成本30%以上。


技术瓶颈:国产造雪机在-10℃以下环境故障率比进口设备高40%,传感器精度不足导致雪质稳定性差。

 

2.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


缺口量化:冰雪产业需滑雪教练、装备工程师等专业人才50万人,当前供给仅20万人,东北地区雪场经理级人才流失率年均达18%。


培养断层:全国仅12所高校开设冰雪专业,年毕业生不足3000人,职业教育体系尚未覆盖冰雪设备运维等细分领域。


(三)季节性制约与可持续运营难题


1.收入周期高度集中


数据对比:北方雪场冬季收入占比超80%,夏季闲置率高达70%;而瑞士达沃斯雪场通过四季运营使非雪季收入占比提升至45%。 


转型困境:国内雪场夏季开发露营、滑草等项目同质化严重,客单价仅为冬季的1/3,难以覆盖维护成本。


2.大众参与度与消费黏性不足


普及率差距:我国冰雪运动参与率仅5%(挪威为67%),滑雪者年均消费频次1.2次,复购率低于30%。


文化认知局限:调查显示,南方消费者中45%认为冰雪活动属于“高门槛娱乐”,仅12%的家庭有过冰雪研学体验。


(四)挑战背后的深层矛盾  


一是短期逐利与长期可持续的矛盾。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博弈。二是产业扩张与核心能力滞后的矛盾。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0%,但技术研发投入仅占行业营收的1.5%(国际平均水平为5%)。三是政策驱动与市场规律的矛盾。部分区域通过补贴强推冰雪项目,导致低效投资和资源错配。

 

(五)应对启示


解决上述挑战需从制度设计(如建立冰雪资源开发负面清单)、技术攻坚(如设立国家级冰雪装备实验室)、文化培育(如将冰雪运动纳入中小学必修课)三方面协同突破,推动冰雪经济从“政策输血”转向“市场造血”。 


三、政策应对的五大战略路径


(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一是关键技术攻关。2025年前突破10项“卡脖子”技术,2030年实现20类产品国产化率超70%。二是数字赋能实践。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部署5G+北斗系统,拥堵预警准确率达98%。 


(二)构建差异化区域发展模式


一是东北“冰雪+”战略。黑龙江发展装备制造,吉林建设世界级滑雪度假走廊。二是南方“冰雪×”模式。长三角建设“1小时冰雪生活圈”,成渝打造“冰雪+巴蜀文化”体验带。 


(三)破解季节性瓶颈  


一是全季运营方案。新疆阿勒泰推出“四季产品体系”,夏季收入占比达40%;二是资产证券化。吉林北大湖发行ABS融资5亿元,盘活闲置设施。


(四)强化制度供给


一是制定《冰雪资源开发保护条例》,建立环境信用评级制度。二是发布《冰雪运动场所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


(五)培育冰雪文化软实力  


一是文化创新。故宫推出“冰嬉图”数字文创,全网传播量超2亿次。二是国际传播。制作《中国冰雪》多语种纪录片,创办“丝绸之路冰雪节”。 


四、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  


(一)财政金融支持


一是北京市发放5000万元冰雪消费券,拉动消费杠杆率1:8.3。二是兴业银行推出“碳中和滑雪场贷款”,利率低至3.85%。


(二)人才体系建设


一是吉林体育学院开设“冰雪场馆运营MBA”,定向培养管理人才。二是黑龙江引进芬兰滑雪学校师资,培养500名欧盟认证的滑雪教练。


(三)国际合作深化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境滑雪线路开通后,2023年双边游客互送量增长70%。


冰雪经济不仅是破解北方经济转型困局的“金钥匙”,更是实现“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精准发力、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中国有望在203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冰雪经济生态系统:一是在产业维度上,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国产装备市场占有率超60%;二是在生态维度上,建立开发强度红线制度,生态修复投入占比超5%;三是在文化维度上,培育3~5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冰雪IP。未来需重点关注技术标准国际化、跨境数据流通机制创新等前沿议题,推动冰雪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


(作者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经济学家、高级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企业改革与发展,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打造冰雪经济新增长点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相关内容

Copyright ©禹唐体育 京ICP备110373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