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着欧洲三大联赛的国家队小组即遭淘汰,英超的代表英格兰、西甲的代表西班牙、意甲的代表意大利等豪门队员终于可以在度假中观看剩余比赛了,不少队员已开始在Twitter上分享自己与家人在阳光海滩的惬意时光——如果没有世界杯,这些在过去一年踢了数十场激烈比赛的职业球员早就可以这么做了,但国家的“征集令”要求他们必须在巴西的高温下透支着自己早已疲惫的身体。
从商业逻辑上,这些“身体”无疑是属于俱乐部的。在高度市场化的国际足坛,基于商业合同的俱乐部与基于“国家利益”的国家队之间的矛盾已日趋严重——把自己的“商品”低廉甚至免费提供给他人使用,这就是各俱乐部厌恶世界杯的主要原因。
你可以把本届世界杯大多数比赛的乏善可陈与球员的疲惫或者磨合少联系在一起。阿森纳主教练温格曾这样描述:“如今的国家队更像是做‘快餐’,只有俱乐部才可能有一整套完善的足球哲学。”某种意义上,这是世界杯的“失败”,却是职业联赛的成功。
“英格兰的球员比他们寄的明信片先一步回国了”——英国球迷用自嘲口吻调侃自己的队伍。相比于其他豪门出局的略显意外,英格兰被淘汰甚至并没有太多人感到惊讶,大多数人已经习惯将英格兰队与号称世界第一联赛的英超区别看待。
作为一个成立不算太久的商业品牌,英超如今的影响力已无需多言,即使在非洲最穷困的角落,也能看到穿着曼联、切尔西、利物浦、阿森纳等豪门球衣的男孩。在本届世界杯736名球员之中,有105人来自英超。过去的10年,以切尔西和曼联为代表,不少球队展开了军备竞赛般的大手笔投资。具体来看:目前英超一半以上俱乐部由外资控股,被美国老板收购的就多达7支,他们为这些成立百年的俱乐部带来了现代化公司的运营模式;另外,还有世界上真正的“土豪”——来自中东的石油资本,阿联酋阿布扎比财团买下了此前一直徘徊在中游的曼联,与单纯逐利的美国人不同,阿联酋的酋长几乎以国家资本强势投资。
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上的资源,世界上每一名最优秀的球员,都成为英超俱乐部争抢的对象,而几乎不设限的外援政策,又极大降低了来英超踢球的门槛。随着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以及资本的强势介入,球员们的薪水也水涨船高——世界杯上形同梦游的鲁尼甚至拿到了周薪30万英镑,高薪使得英超成为全球职业球员的天堂,毕竟球员的黄金运动寿命短暂,来此捞金,何乐不为。
但与全球化相伴的另一个现象则令英足颇为尴尬:早在2005年2月,人们就惊讶地发现,在刚刚过去的一轮联赛中,阿森纳队的排兵布阵创造了英超一项纪录,包括替补在内的16个人竟无一名英国本土球员,全部来自不同地方的外援(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一掷千金的豪门相比,阿森纳在经营俱乐部上相对谨慎,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却因多年无冠而遭到诟病)。
去年9月的一天,英足总主席格里格·戴克异常无奈地说:“英超联盟的一份统计数据让我非常吃惊,只有65名英格兰球员在上周英超出场,其中还包括替补,我们的人才库正在萎缩。”
种种迹象表明,相较于联赛,国家队水平在更大程度上由青训决定,但目前看来,从全球以几千万英镑直接网罗高水准球员——这一从商业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且可以立竿见影提高球队成绩的举措,却挤压了本土年轻人的发展。“英超需要为英格兰队的失利负责,它吸引了各国的优秀球员,影响力的触角伸到了世界每个角落,但是我们的本土球员从中受益多少?”英格兰足坛名宿克里斯·沃德尔颇为无奈,“英足总不应该沉迷于堆砌明星,而是该考虑如何靠英格兰人去赢得比赛。”
事实上,除了英足总,其他欧洲足协管理者也意识到这一“弊端”,国际足联对此也很无奈。2007年11月6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就向欧盟委员会提议,再次审议欧洲俱乐部的劳工问题,希望欧盟管理者对俱乐部里的“外籍球员”予以限制。不过,欧盟发言人驳回了布拉特的提议,理由是,配额制并不符合欧洲自由市场及劳工自由择业的法律,用国籍限制择业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在这点上,年少多金的球员和普通工人无任何差异。“足球运动员的确和工人不是一回事,但在法律实务上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欧盟告诉布拉特。
然而,当球员的商品属性日渐突出时,俱乐部与国家队之间的矛盾也被摆在桌面。事实上,为了缓解冲突,2012年9月起,国际足联开始实行“俱乐部保护计划(Club·Protection·Programme)”,旨在为国家队比赛中受伤国脚所效力的俱乐部提供补偿。据报道,该计划实行18个月以来,国际足联已向世界各俱乐部共支付了高达2700万欧元的赔偿金,这其中98%流向了欧洲俱乐部。而仅仅是本届世界杯,国际足联就为有球员参赛的俱乐部一共准备了7000万美元。
足球发展的这几十年以来,商业化一直推动着这项全球第一运动的发展,而其属性也与俱乐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联赛也成为整个商业规则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无论对俱乐部,还是联赛,过度商业化开发总会给国家队的荣誉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