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北京冬残奥会落下帷幕。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创了一场载入史册的盛会。冬奥会、冬残奥会闭幕后一年间,随着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合理利用、冰雪产业稳步发展,北京冬奥会遗产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用活场馆资源
“一年来,北京冬奥红利持续释放,北京冬奥遗产得以充分利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说,要继续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持续巩固和扩大“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积极推进北京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积极申办和筹办高水平的国际冰雪赛事,加强国际冰雪运动合作,丰富冰雪运动赛事供给,巩固和扩大中国在世界冰雪运动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北京冬奥会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自去年7月对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21万人次;在冬奥会举办地河北崇礼,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吸引了超过136万人次前来滑雪。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全国青联副主席杨扬表示,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给了年轻人更多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我们申办冬奥会时所‘幻想’的场景,现在正在实现。”
河北省张家口市市长李克良说,为了把冬奥场馆用“活”,张家口正在对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冬奥场馆进行个性化、针对性、适应性改造和配套设施完善,推动其由单一体育功能向体育文化、旅居康养、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拓展。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任子威夺得两枚金牌。他认为,应以北京冬奥会的热度和红利为契机,持续鼓励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由相关部门确定各地市上冰雪的活动内容、项目、类别和举办时间,把活动形式变成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针对“缺冰少雪”的南方地区青少年,可开展跨地区的冰雪科普游,以冰雪体育研学为媒介,开启冰雪科普与素质教育通道。
做强冰雪产业
日前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显示,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2015年为2700亿元,2020年增长至6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1万亿元。
万亿级别的冰雪产业市场如何撬动?李克良介绍,张家口今年将围绕建设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举办品牌赛事、城市联赛、群众赛事等3000场次以上。目前,张家口依托2个冰雪产业园,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121项、落地102项、投产运营63项,打好把冰雪产业做强的基础。
“用好冬奥遗产,关键要把冰雪的底色、奥运的特色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就业的实招。”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说,把资源变产品,把产品变市场,推动冰雪产业发展,是最实在的冬奥遗产利用。
鲍明晓说,冰雪运动对消费者黏性高,北京冬奥会带动的“冰雪热”叠加百姓运动消费的升级,为冰雪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支撑冰雪产业发展的消费基础将一直存在。
沈阳体育学院院长刘征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众单次参与或低频次参与的体验式滑雪较多,各地中小型雪场数量占比大,雪场的基础设施装备相对落后,周边交通、消费等公共配套设施不足。他说,应尽快制定冰雪产业发展规划,一体化推进群众冰雪、竞技冰雪、冰雪产业工作,丰富冰雪运动业态供给,建立多样态的冰雪产业发展体系。
发扬冬奥精神
在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鲍明晓表示,北京冬奥精神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是极其宝贵的冬奥遗产。
“发扬好北京冬奥精神,对科学应对当前挑战、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广泛的指导意义。”鲍明晓说。
杨扬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在于打破隔阂,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要重视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冬奥遗产。“希望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方面多做一些事情,做好场地建设、人才培养、赛事活动,提升群众对冬季运动的理解,通过体育增进国际交往。”
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首枚冬奥会速度滑冰金牌得主张虹认为,运动员本身也是重要的冬奥遗产,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传达给更多年轻人。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她希望中国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等机构选派、推荐委员和工作人员,为积极推进体育外交、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持。
“作为青年运动员,我会继续身披国旗为国出征,彰显中国短道速滑队‘国之尖刀’的精神,鼓励更多人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热爱冰雪体育运动,为建设体育强国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任子威说。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北京冬奥遗产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