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唐体育注:
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
就《意见》的发布,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专家们表示,《意见》对于全民健身的意义重大,但政策的真正落地,还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和积极推进。
触及健身场地的核心问题
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教授钟秉枢表示,《意见》的发布意义重大,加强场馆设施建设,目的是要发展群众体育,场馆建设是一个抓手,一个基本的条件。
钟秉枢说:“《意见》涉及土地的使用问题,这是我们以往在体育场馆建设中一个老大难问题,包括土地到底怎么用,怎么管,没有一个文件提供支撑。这次的文件从城市空闲土地、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租赁方式供地、复合用地模式这四种不同性质的土地,给出了不同的指导意见,这为涉及的相关土地使用奠定了一个基础。之前没有这些规范时,有些问题很难办,现在把这些在文件中说明了。”
体育社会学学者卢元镇表示,这是一个很惠民、也很切合实际的文件。“体育场馆建设难度是非常大的,不是体育部门一家能够完成的,也不是民政部门一家能够承担的。因为它涉及征地,涉及很多利益方,所以要做成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现在我们城市的土地利用率不是很高,多地的一些死角是可以开发用于群众体育活动的,所以也留有了一定空间。另外,很多第二产业的厂房废弃后都闲置着,完全可以把它改造成室内场馆。这些都需要以这个文件为背书。”卢元镇说。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说:“过去我们有一些体育设施被闲置,被挤占,我认为这个文件的出台可以逐步改善这种情况,这应该是一个大趋势。”
硬件+软件,全民健身得到全方位护航
除了场地设施等硬件外,《意见》还对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互联网+健身”等全民健身“软件配置”提供了方向。
河北咏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说:“ 这个文件在用地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场地设施建设结合活动、赛事,与社区体育发展一起推动,非常值得肯定。”
钟秉枢则重点关注了“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的相关表述。《意见》中提出,体育总局要加强统筹指导和顶层设计,结合开展“我要上全运”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充分发挥社区体育赛事在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钟秉枢说:“我们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服务群众,而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尤其是社区体育的开展,将对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起到积极作用。建立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进‘互联网+健身’这种数字平台,实际上是推动了智能化、智慧化、信息化的一个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对社区的人员流向有一个全面的把控,这对未来国家社区建设,包括社区安全服务保障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管控的社区网络,为未来社区的整体建设发展又奠定了一个基础。”
长期关注家庭体育研究的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德胜认为,这一意见顺应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全民健身需求。他说,疫情让人们认识到锻炼身体的益处,成千上万人在家中跳绳、踢毽子、练瑜伽、打太极、做广播操,一些家庭还利用跑步机、功率自行车等器械来锻炼,有效对冲了宅家期间的多吃少动、过量睡眠、沉迷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的影响。
张德胜建议,体育、教育、卫健等部门与“互联网+体育”平台合作,尽快建立家庭体育与家庭健康指导体系,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数据库,为家庭成员的科学健身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指导。在此基础上,鼓励相关产业部门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健身产品。
专家建议多方努力促进落实
王兵认为文件落实环节更应该注意因时、因地、因需的问题。否则力度越大,恐对基层伤害会越大,百姓会越不满意。
钟秉枢表示,落实起来还需要相应的地方、相关各级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从发布到落地,还有一个过程。
卢元镇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现在应该注重室内场馆的建设,尤其是北方地区,室外场地会面临空气质量问题、风沙问题以及寒冷问题,所以要加强对室内体育场地的建设,特别是室内泳池的建设;第二是要大力提倡体育公园建设,它和休闲、和娱乐紧密结合,是一个适合家庭锻炼和度假的场所。另外,建议体育部门要加大体育系统场馆开放的力度,有些基地条件很好,不开放很可惜。
“我们可以把闲置的大专院校、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场馆,根据时间段充分利用起来,这个可能只有互联网能做到。可以根据人们的选择、需求,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使得经营者能够经营下去。我觉得北方地区的冬季应该开放这样的场馆。”曲文勇说。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文件意义重大 期待落实细则——专家谈《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