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在快发展中要下慢功夫

2019-02-21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郑轶、范佳元、李硕
88289    0
体育产业是个“慢产业”,唯有脚踏实地耕耘才会有好的收获。


禹唐体育注: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助推下,体育产业驶入了快车道。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今年1月公布了《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公告显示,2017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2万亿元,增加值7811亿元,分别增长15.7%和20.6%,超出GDP增速不少。在体育产业高速前行中,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识到,体育产业是个“慢产业”,唯有脚踏实地耕耘才会有好的收获。


“没想到崇礼的年味这么浓!”今年春节,来自北京的滑雪爱好者刘伟一家“泡”在万龙滑雪场5天,过了个健身年。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期间河北崇礼共接待游客近18万人次。


冰雪旅游的热闹,可谓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公告显示,2017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2万亿元,增加值7811亿元,分别增长15.7%和20.6%,超出GDP增速不少,增加值在GDP占比中更首次突破1%。


体育产业驶入了快车道,在高速前行的背后,也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过程。近几年,几大体育品牌领跑者做大做强,繁荣一时的“晋江制造”却在努力转型;北京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步入良性循环,很多“跟风”赛事早已被市场湮没……变革与探索中,体育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节点。


政策引导


利好政策如同杠杆,不仅撬动了资源与资本,更给从业者注入信心


前不久,一家健身公司完成A+轮融资。这个主打“互联网智能化、月卡制”的连锁健身品牌,不到4年已覆盖全国50座城市,达到120多家店面,为大众解决“最后一公里”健身服务。


这家公司赶上了好时候。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健身休闲业在供给端、消费端呈现“两头热”局面。


利好政策如同杠杆,不仅撬动了资源与资本,更给从业者注入信心。社会投资蜂拥而至,体育创业蔚然成风,站在风口大手笔布局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体育产业的长周期特质,决定这一链条的绝大多数分支无法短期变现。渐渐地,曾欢呼“春天来了”的从业者感受到“倒春寒”。


“46号文刚出台的两年,是政府热、资本热,市场却没有同步热起来。2017年体育产业开始从金融导向转为实业导向,各个链条逐步成型。这种结构上的调整,预示着体育产业正在回归良性的道路。如果说有泡沫,这两年已经在挤掉了。”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


政策层面的加码不断传递可喜的信号。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被视为46号文后又一利好。“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的目标,表明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体育竞赛表演业对整个体育产业的牵引作用,或将加速体育内容付费等一连串突破。当东风再次吹来,从业者期待着,政策的细化和落实也能跟上脚步。


结构优化


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过高造成的“偏科”正在调整,体育相关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


以体育产业的增速,要实现“到2025年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不难。但相比于数字,产业结构与发展质量更关乎未来。目前,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过高造成的“偏科”正在调整,体育相关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体育产业的核心在于发展服务业,这也是最需要发力的方向。”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张庆说。


过往几年,体育产业经历了从井喷、波峰到滑落的过程。经过一轮轮洗牌,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从业者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王雪莉坦言:“认为形势大好,到处铺摊子、粗线条经营的日子一去不返,不管做体育产业链条哪个环节,都必须服从产业逻辑,仅靠情怀是不行的。”


任何产业勃兴的前些年都要经历群雄逐鹿的过程,各参与主体也在应对竞争中不断成长、优化。PP体育2017年完成了英超、中超、亚冠的版权拼图,而后快速建立了媒体制作和分发的模型,将内容服务对接用户终端。PP体育常务副总裁曾钢表示:“把体育最大程度向用户的生活渗透,体育在未来周期里将变成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产品。”


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驱动之一,但没有政府支持、专业化团队运营以及长时间的坚持,很难培育一个好品牌,商业变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要客观认识体育产业的“降温”,毕竟体育是个“慢产业”,几乎没有快钱可赚。


体育产业若想结出硕果,一定要建立在肥沃的土壤之上。从地方调研中可见,政府打造体育设施、促进体育消费的主动性持续增强,从花钱办赛、建场馆的方式变成互为反馈的平台模式,出台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也愈发有针对性。而这背后,折射出对体育产业的稳定预期,也给了从业者更直观的导向。


内涵发掘


消费升级,体育要成为解决互动消费、体验消费的主流产品


如今,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到2020年,国内体育消费总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这预示着一个前景广阔的天地,体育产业能迎来预想中的爆发吗?


“现在到了市场真正热起来的阶段,从青少年体育培训、马拉松赛事等方面已经看到一些萌芽。如果消费端、需求侧有更好成长,体育产业将会上一个大台阶。”在王雪莉看来,仅靠资源吃饭越来越难,真正精耕细作的从业者才能成功。


相比于一线城市,体育产业在二三线城市刚刚起步。以现场观赛为例,由于交通成本高、休闲方式多元,一线城市的观赛主动性反而不如二三线城市活跃。与国外职业联赛相比,国内现场观赛服务包的内容设计、细节打磨与丰富性远远欠缺,一旦悉心开掘,这个市场潜力无限。


体育本身从产品和服务来说,能够产生的经济产值相对有限,这使得“体育+”成为必然趋势。万龙滑雪场在第十四年开始盈利,得益于真正做出“体育+度假”的概念。刘伟夫妇在畅快滑雪的时候,他的父母带着孩子在雪道大厅的儿童乐园玩耍。这种拉动餐饮、住宿、娱乐的“全家型消费”,带来雪场生意的扭亏为盈。“体育产业挣不挣钱,关键在是否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人的消费升级,体育要成为解决互动消费、体验消费的主流产品。”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说。


3年多前,“打造体育特色小镇”在浙江萌芽,而今柯桥酷玩小镇、海宁马拉松小镇等项目蹚出了一条创新路。机遇与挑战在前方,脚踏实地耕耘才有收获。“倒春寒”终将过去,体育产业正孕育着再出发的希望。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快发展中要下慢功夫——体育产业怎么看(上)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相关内容

Copyright ©禹唐体育 京ICP备110373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