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8月份,就有日本媒体曝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金、银、铜牌将以废弃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产品的金属作为原料进行制作。与其耀眼的经济文化成就不符的是,日本向来都不被看做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这次的奥运奖牌制作理念,可谓是日本人“环保”、“节俭”理念的极致体现。
近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从本周四开始启动“奥运电子垃圾”回收计划。目标是从日本民众手中回收超过200万台废旧电子设备,并从中提取金银铜来铸造奥运奖牌。此次号召回收的设备包括废旧的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小型电子设备。
业内人士计算,智能手机的通常情况下大约含有0.048克的黄金,0.26克银和12.7克铜。而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颁发大约5000枚奖牌。需要10公斤黄金,1230公斤白银和736公斤铜。这可是个不小的目标,需要全日本人民都积极响应号召才能实现。
奥运奖牌是运动健儿傲人佳绩的见证,其包含的不仅是获奖运动员的荣耀,更是彰显了该项目千万运动员为了挑战“更高、更快、更强”而前赴后继的奥运精神。然而在100多年的奥林匹克历史上,关于奖牌的发展也颇为有趣。
奖牌作为古老的表彰的形式,从现代奥运会创建之初就一直伴随着它。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已经用奖章和花环来表彰获奖运动员。但与现在形成的习惯所不同的是,冠军获得银牌,亚军获得铜牌,季军则与奖牌无缘。不过金质奖章对于自己的出场也没有等待太久,1904年的第三届奥运会上,金质奖章被颁发给比赛的冠军。
此外,除了奖牌和花环之外,首届奥运会组委会还十分重视奖品的实用性。优胜者还会获得奖杯、花瓶等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射击比赛最为实惠,比赛的获胜者得到了短枪和来复枪作为奖品。
对选手的其他奖励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如1936年柏林夏季奥运会,在通常的奖牌之外,组委会效法古罗马的方式,奖给冠军们一顶栎树叶制的皇冠,此外还奖给一株小栎树,让他们带回家,栽种在他们自己选择的地方。
相信几乎在所有人的记忆里,奥运会的奖牌除了每一届的样式不同之外,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形状,好像所有的奥运奖牌都是圆形的。这个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在我们脑海中一提到奖牌,最先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圆形的样式。然而所有的奥运会奖牌都是圆形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1900年第二届巴黎奥运会上,奖牌的形状就是方形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圆形的确是更受青睐的设计样式,因为1900年的这一届奥运会是唯一一个奖牌形状不是圆形的夏季奥运会。而比起夏季奥运会对圆形的偏爱,在冬奥会中,则有更多的非圆形奖牌设计。
每届奥运奖牌的设计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通常来说,奖牌的设计不仅要有奥林匹克元素,也要结合本国的文化特点,更要美观大方。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就是一个完美融合文化特色、审美诉求和创新精神的例子。然而奥运奖牌真的一届一换吗?其实不然。历史上就曾经有近40年的时间未更换过奥运奖牌的样式。
从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到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奖牌的图案样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每一届的举办地和年份在奖牌上进行了更改。该样式的奖牌是由艺术家杜·斯特默尔设计的,直径60毫米、厚4毫米。冠军的金牌含有24K金6.5克。
奖牌正面为胜利女神图案,她左手持棕榈叶,右手拿着胜利者佩戴的花冠,右方刻有奥运会的届数、地点和年代字样,背景为古罗马竞技场图案。背面为一名奥运冠军被群众簇拥,背景是奥林匹克体育场。
同运动员为获得至高荣誉所付出的艰辛一样,一枚奥运奖牌的诞生也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与努力,从创意、设计、选材,再到铸造、雕琢、打磨,如果说奥运是人类对体育的绝对执着,那奥运奖牌绝对能称得上是人类对艺术的非凡专注。
金牌、银牌、铜牌,顾名思义就是镀金、镀银和纯铜的奖牌。在100余年的奥运史上,奖牌的图案设计虽千奇百怪,但由于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鲜有在奖牌材质上动脑筋的国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可谓是让世界眼前一亮:原来奖牌还可以这么设计。
奖牌背面镶嵌玉璧,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金牌用白玉,银牌用青白玉,铜牌用青玉。这三种玉的颜色分别与奖牌三种金属部分的颜色搭配最合理,反差最大,形成最佳的颜色搭配效果,金、玉异彩,交相辉映。在文化意义上也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以“玉”比“德”的价值观、荣誉观。
本文转载自中视体育,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东京奥运奖牌用废旧手机?这不是奥运奖牌史上的唯一趣事